议案建议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二届五次人代会 > 议案建议
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
来源:张英辉    日期: 2011年03月22日    浏览字号:      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 

   建议编号:第53号

  提建议人:张军

  建议标题: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

  承办单位:市新农办主办,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、金融工作

       办公室协办

  建议内容:

  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党的“三农”政策,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使农村面貌、农业地位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现就“十二五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:

  第一: ——沐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东风,牢固确立了以“大农业、大文化、大旅游”为引领目标,以“高效精准农业、生态休闲旅游”为实施方向,以“生态、循环、高效、富民”为宗旨,以“发展有机农业产业,建立生态旅游文化基地,打造有机绿色连锁航母,发掘农耕文化精神内核”为主线,通过“两纵两横一中心”的发展战略,最终成为区内融合现代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机农业产业的带头兵。

  文化旅游与农业循环园区深度结合,打造现代有机农业循环产业园区和“农业、文化、旅游”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“理想之城”。使之成为统筹现实发展与理想之光、统筹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、统筹传统产业与现代精准农业、统筹地域文化发掘与生态旅游开发,贯彻“科学发展观”与践行“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”的实践之地与未来之城。

   ——紧紧围绕“大农业、大文化、大旅游”的思路,努力打造和谐社会新农村样板。

  1、和谐社会新农村有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,要打破现行新农村千篇一律的建设格局,体现排他性、独特性,建设样板社区、样板基地。

  2、民俗,才是最现代的。和谐社会新农村要牢牢把握或坚持体现原生态性、纯朴性、民俗性特点,打造民俗村落,弘扬传统文化,培育剧场文化、影院文化,形成村口唱大戏氛围,营造寓教于乐的窗口,根植中国民俗文化遗产,使游客、领导参观后有一种走进内蒙文化特区之感。

  3、宜居的特质并不是吃好、穿好、住好就行,而是凸显物质与精神双富有的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本质;始终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,弘扬非物质文化精髓,放眼未来50年,应该说未来的和谐社会新农村要比现代城市更具活力优势,那就是保留农村质朴的本流特质。遵循这一定位,宜居之地建成后,亦即搭建或建成了农民创业基地,使一家一户的农民家居成为旅店,使文化与经济紧密相连,达到让农民放心,政府满意的终极效果,这是政治所在,轨迹为灵魂定位。

   ——围绕民俗、文化引领、体现特点、立足产业、注重提升、凸显效益

   1、破题飞越:“三个好”:好用、好看、好品;——“三个宜”:宜居、宜游、宜业;“三个统领”:政治统领、灵魂统领、文化统领。

   2、四大挑战:吸引投资、积聚人气、营造特色、培育活力,突出蒙元文化,体现民俗特质,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 3、九大策略:“九大策略”即:大盘项目支撑、旅游地产带动、文化社区提升、绿色餐饮延续、民俗文化复兴、家庭旅游侧重、品牌刺激营销、文化花园为轴、塑造和谐样板。

   ——早期开发政府做好交通、生活等服务配套,方便人们入住生活;中期引入具有实力的责任企业投资开发;后期以产业提升、突出营销等手段,支撑民俗村落发展。

   ——旅游开发与地产开发有机结合,以协调短期和长期投资回报的现金流,带动旅游业发展,拉动谐社会新农村——民俗村落持续发展。

   ——开发农民大学及民俗文化社区,营造优美环境,树立高品质民俗村落形象,成为全区和全国的和谐社会新农村会议及培训集聚中心。

   ——推进绿色餐饮服务延续,做好有机结合过度,促进有机餐饮连锁步伐。

   ——挖掘历史遗迹、巾帼文化,注重民俗特征,营造旅游平台,打造民俗旅游旗舰。

   ——以家庭旅游为发展趋势,利用区位优势,通过游乐设施、品牌度假设施、室外项目室内化旅游设施等建设,吸引家庭游客购房置地,形成家庭游客到民俗村落旅游和短期度假的“候鸟人”旅游产业支撑的和谐社会新农村格局。

   ——塑造品牌,淡化郊区概念,为民俗村落的本土企业培育强大的品牌支持。

   ——营造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和时尚优雅的民俗新氛围。

   ——在体现民俗特质的基础上,提供及预留手工业、商务办公、创意产业、远程办公等就业空间。

   第二:1、按照“三个集中”、“六个宜”、“三个转变”的建设方针,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,进一步解放农民思想,转变农民观念。

   2、坚持企业主导,政府补贴的建设宗旨,避免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,减轻政府的压力。3、加大对终端销售与深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,特别是对连锁酒店、连锁超市应重点扶持,解决涉农企业与农民的卖难问题。

   第三:进一步出台银信部门对“三农”建设和涉农企业的支持政策,激发涉农企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。

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好产业链的培育与延伸问题,从根本上解决涉农企业的生产与销售问题,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问题。

 
 
上一篇: 关于小区功能建设的建议